接觸高鳳麟老師,他說他的設計追求“以精微細小的方式善待物且改變物;”他認為東方的哲學設計是“神秘”的。西方國家的步調走得太快,東方國家的步調追尋老祖宗的足跡,兩者在世界上的碰撞產出了花火。而高老師的“微設計”理論正是將東西方兩種理論相結合,從而延伸出設計與尊重用戶應該是互通的。就如同他所感知到的自己的設計如此微妙,正是因為“設計師最需要學習的是了解人?!?/span>
納金網藝家人設計師——高鳳麟
納金網:
您的本科、研究生以及博士生都是在中國美術學院就讀,如今又擔任著中國美術學院的教師,看得出您對于美院有著數不盡的淵源與緣分,跟我們分享下選擇美院的契機吧?并且從中國美術學院學習到現今的育人,身份的轉變讓您對于設計的理解是否也有轉變?
高鳳麟:
我中學文化課比較好,就讀的學校杭州二中是全省排名第一的學校。我那一屆考上浙江大學的同學差不多有80%,考美院的就只有我一個。你在想我文化課不行吧?其實我曾是少科校的,呵呵!那時候覺得美院是個充滿神秘感的地方,加上我的一個哥哥是美院畢業的,所以在他的鼓動下就報考了。其實身份的轉變只是從一種學習狀態變為另一種學習狀態。以往在學中學,現在在教中學,但你會發現一旦你選擇設計專業,就有一輩子好學了。當老師有點像當父親,當你擔綱這個角色后就會發現,你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是要負責人的。
納金網:
您在學習生活中接觸了日本的“感性工學”以及美國認知心理學家詹姆斯·吉布森的“設計生態認知論”??梢哉f兩者都是從人類的心里和感受出發來暢想設計,而據了解到您創建的“微設計”方法論都有受到兩者的啟迪,但一個來自西方,一個來自東方,在接受過程中是否也碰撞出矛盾過?您是怎么將兩者理論在設計中相互融合的?
高鳳麟:
“感性工學”和吉布森的“生態認知論”是兩套不一樣的理論。前者強調用戶感性訴求的客觀評價,后者注重讓每個人都有進入的自由通道,兩者從本質上講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尊重用戶的需求,而非將設計意圖強加給用戶。通過學習發現,我們對人的需求還很不了解,設計師最需要學習的是了解人。
納金網:
您曾說您的設計追求“以精微細小的方式善待物且改變物,以此達到對整體環境最小的破壞”。其中2015年獲得紅點獎的作品《方糖》以及2012年的紅點獎獲獎作品《Bevel Cup 》都是在原有的器物上改變小小的規格和形態就使其能夠在使用中更加的方便,這是否是您平常對于生活細節的獨特觀察?能否跟我們透露一下這兩項作品在設計之初的靈感來源?
高鳳麟:
是的,平時經常體會如何能生活得更好。方糖包裝的問題是在泡咖啡時發現的,當時想了許多造型方案,但都覺得不是最佳方法,最后經過大量探索誕生了目前的方案。傾斜杯的思維邏輯更單一一些,如果不想讓杯口碰到桌子,還有哪里可以支撐?
紅點獲獎作品-傾斜杯及IF獲獎作品-傾斜杯包裝
納金網:
您的“微設計”是為了讓人更舒適地使用器物,即增強人使用器物的體驗感。而現今隨著人們審美的提高以及生活水準的提升,在對于選擇產品上部分人也許更注重產品的外觀,而將產品的體驗感和質量排在其后。您對于這個現象有什么看法?市場的改變是否對于您當初的設計理念也有所影響?
高鳳麟:
部分人更注重產品外觀,這答案可能不是那么洽當。首先需要看更注重外觀而將產品體驗感及質量排于后的“部份人”在選擇產品后,釋放什么反饋,后續是抱怨,丟棄還是繼續愛好及推崇呢?產品不是藝術畫作,純欣賞用的,只問審美力。產品與人們是有使用上交流的必要性的,無論其理性或感性,人們最終還是會在意使用時的體驗感和質量的。比如一個母親買給兒童的衣服,不會只注重款式,而是會問布料會不會過敏。又家用電器,外觀很美,但開關體驗時或產品質量不好,可能會有安全問題,你想“部份人”還會選擇購買或使用嗎?所以開關設計的安全體驗感就很重要對嗎。隨著社會的高度發展,經濟提升,消費素質也連同拔高,未來人們對于產品的要求不在于造型,而是會更在于體驗感與質量才對。你想你使用毛巾時只要毛巾的外觀上滿足,毛巾粗糙或含有熒光劑也都沒關系嗎?不會的對吧。
“微設計”的本質是提供人們更符合功能性的外在形體,而不是只有體驗感和質量而沒有外觀設計的要求的。設計的存在,是為讓人們有更好的生活質量,這種生活質量是從內而外進行人們生活的提升。我的許多“微設計”作品比如墨水瓶、吸管、牙膏頭、膠帶紙、方糖包裝等都會在不知不覺中給人帶來使用上完美體驗。所以“微設計”是一套站在現在說未來人們生活要求的產品設計的理論方法。
納金網:
您的獲獎作品《冥想坐具》在國際上享譽盛名,有人說這款設計讓世界知道了“將何定義為當代中國的設計”的代表作品。此外也認為此款作品不僅融入了東方哲學,也預示著東方式的生活正逐漸得到西方社會的關注。作為產品的設計師,您同意這種說法嗎?《冥想坐具》能夠在舉起紅點和iF兩項國際設計大獎之外,又在加拿大權威設計網站 Yanko Design的年度評選中獲得置頂Top30原創設計的殊榮,您認為《冥想坐具》的成功在哪里?為何引起了世界設計界的關注?
高鳳麟:
是的,我同意這種說法。。而冥想座具在被研發設計出來前,世界上是沒有可參考的有機形體的。西方國家的資本發展中,最大的表現是快速,在快速的過程中,人們容易失去內心的種種生命質量。然而目前各項發展尚處領先的西方世界,近年來不斷發現東方的所謂“神密”國度中的一切他們無法解釋的智慧,冥想座具就是這種東方式智慧,中國人的席地而坐的姿態哲學,而設計出來的。東方式的生活進入西方社會,這可不只是關注問題了。。當年德國REDDOT為了冥想座具,新開辟了一項奬項品類。
冥想座具的成功在于它是真正的原創設計,既融入了東方文化,也結合了西方的研究方法。有著中國人的智慧及西方人的人機工程學,這張座具可以使坐者達到與雙盤者,相同坐姿效果,可使坐在上面的人的脊柱自然保持直立。。我在日本東京設計周展出時,遇到一位臺灣友人,他因多年的腰椎盤突出而無法久坐,當天卻在座具上坐超過20分鐘,當場便要我們賣給他。世界設計界的評審們若連一件真正原創產品是好是壞都分辨不了,那么人們就更分辨不了了。所以他們只是以專業角度看見了人們尚不太明白及體會到的物品設計的重要之處。正如那位腰間盤有疾病的臺灣友人,若非親自體驗,也是無法理解座具設計的奧秘的。有些優秀產品設計只能意會無法言傳的。這件產品的設計過程很復雜,具有很強的體驗感。你若有機會體驗,或許也能發現世界設計界專家們關注的真正美妙原因了。
獲得眾多獎項的作品-《冥想坐具》
納金網:
至今,您已經獲得了6個紅點獎、2個iF獎以及“中國工業設計10佳杰出設計師提名獎”等眾多國內外知名設計大獎。您的微客設計機構也憑借“微設計”方法論屢次攘括國際設計大獎,并一躍成為全球紅點機構排行榜的第二位。在這一路走來,從一個人到現在的團隊,您覺得最難忘的經歷是什么?
高鳳麟:
當然是冥想座具的設計研發。這個作品真是有種千呼萬喚使不出來,還好最后還是實現了。座具光研發設計花了五年時間。周圍的人全都不明白而要我放棄,潑冷水的人都有。但我知道自己在作什么,所以即使一個人也要堅持,其間協助我的學生設計師一個個放棄,因為他們看不見座具的現在(但我依然感謝他們協助的每個時期)。我光是實驗作了不下數十回,一次次失敗一次次再來。內膽骨架都不知坐了幾十個了。后來找生產商時,我的母親陪我半夜也在高速路上狂奔。我們一家看過一家,達不成工藝的,我們馬上離開。那些日子我還因要寫微設計的論文,最后真病倒住院了。。怎么多年來,難忘的經歷真的很多,但現在都化成一句“感謝于心”了。
納金網:
作為設計師,在您經過那么多的學習和交流后,您認為一個優秀的設計師對于世界和事物應該以怎樣的態度去理解和觀察?
高鳳麟:
設計師是一群高感知力的族群,在這個浮燥及高速的世界,看似一切越發美好,其實人們的內心也有著越發分崩離析的危險。設計師們應該在看似成熟的人類小孩的生活世界中,以一種保護小孩的成人心情,在“微”的形式中看待和體會世界,使人們外在與內在達到和諧平衡,幫助人們對于生活及生命上有著更合適的尋求,進而透過各種人與環境與物品的關系設計,對人們進行德,智,體,群,美育的綜合教化。
納金網:
非常感謝高老師接受我們的采訪!
高鳳麟:
不客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