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我們

給我們留言

聯系我們

地址:福建省晉江市青陽街道洪山路國際工業設計園納金網

郵箱:info@narkii.com

電話:0595-82682267

(周一到周五, 周六周日休息)

<menu id="2t3nl"></menu>

    <menuitem id="2t3nl"></menuitem>
    <input id="2t3nl"></input>
    <sub id="2t3nl"></sub>

  1. 名師專訪第57

    返回名師專訪列表

    名師簡介:梁又照,華冑設計企業(股)公司創辦人、臺灣工業設計協會首席顧問、該會原理事長,臺北科技大學“創新設計思維”跨學院課程教授、及該校原設計學院院長、北京清華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兼仼教授。擔任臺灣宏基、研華科技等科技公司的顧問數十年。從事工業設計教學與實踐工作已滿50年,一生致力研究、輔導產業應用與推廣系統性設計方法與創新設計思維。并與美國ID2合作,建立使用者情境體驗設計與跨界業協同創新模式。

    設計觀點:在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與國家發展中,及國際經濟發展的大環境下,產品與服務的創新設計,將是我們個人生涯發展與對國家奉獻的最隹契機!如何以「小我」生涯計劃,兼念「大我」,「大我」奉獻,兼顧小我?!感切侵?、可以燎原」,必可「眾志成城」!讓我們大家一起,創造民族與我們大家的未來!

    個人榮譽:2006年至今 Early Design 成果獲國家優良產品形象金質獎一項、銀質獎一項、精品獎八項(研華公司)
    2006年至今Early Design成果工業計算機獲德國IF獎一項(研華公司)
    2001年3月 德國IF優良產品設計獎
    2000年8月 日本G Mark獎曲直組合平衡步道玩具(童心園實業公司)
    1998年5月 國家金質獎超薄型面板計算機顯示器(研華科技工業公司)
    1998年5月 臺灣精品獎雙螺桿塑料壓注攪拌機(盛聚工業公司)
    1992年3月 德國IF優良產品設計獎宏碁塔型計算機設計
    1992年 鐘表設計競賽首獎可選換多鐘面之多時趨世界鐘(晨星鐘表公司)
    1982年國家杰出產品設計獎三合一自來墨水筆(國泰文具公司)
    1977年 金頭腦獎可摺疊回收重復應用之塑膠箱等。

    梁又照-輪播海報.png

    梁又照

    納金網:

    據您的資料了解,自1978年起,您就兼具高校教師、企業家、設計師等多重身份,您認為在多重身份之間應如何切換才能一直保持最優的狀態?

    梁又照:

    首先,我個人該先感謝貴單位在采訪問題上的費心準備,每一采訪項目都能抓準國內及臺灣工業設計推動和實踐中的癥結!

    工業設計是一項理論與實踐,相輔相成的專業,從學術的「知」必須經過實際應用「行」的體驗,始能融會貫通,悟出能靈活應用的「知」,周而復始,始能構成一個成熟的服務產業。

    正如21世紀的知識管理理論中的「知識輪迥」。故在國際工業設計專業中,大部份成功的設計專家都兼具教職,或除教學外大多同時擁有自已的專業的設計事務所,與實務研究顧問單位。此相重身份,似與海峽兩岸教育制度相違。

    我個人早年負責臺灣地區產業的工業設計示范與推動工作,由于該單位因故被裁并為設計推廣功能,個人始轉仼教職,但個人仍認為工業設計専業,在產業推動初期,不能光說不練,故在教職同時,以顧問身份整合原單位具使命感的同仁,創辦「華胄設計企業公司」,之所以以「華冑」為名,顧名思義是心懷我民族產業的復興,促進我「炎黃華胄」產品創新設計為使命。華冑過去40年,就是在此使命感的堅持軀動。而我對自已在臺灣職責的定位,是在永續與國際學術與實務交流下,研究、切初、與引進最新創新設計方法,以知識與實務互長方式,協助我民族產業創新設計專業能力的成長。

    納金網:

    您所創辦的華冑設計企業(股)公司至今約有四十年的歷史,您認為自己的企業能有今天的成績主要歸功于什么?做企業,最忌諱的是什么?

    梁又照:

    正如上項所提,華胄設計企業公司能維持四十年迄今,應該是與我個人從小在海外成長,隱藏在心底的民族情感,以我年紀的經歷(今年隂歷剛滿八十,歷經抗日國難)有關。從近代史中體驗百多年來,我們民族的災難與國殤,而工業產品的創新與設計,正是海峽兩岸,臺灣的海島經灣與大陸國內的工業經濟實力成長的需求,尤其是當今國內。要從「制造大國」轉型為「智制大國」,以市場消費者需求導向創新的軟實力,更是我產業以原創設計蛻變的關鍵!

    在另一方面,如以企業經營的角度為檢討,我們這四十年經營的最大缺點,或可稱為忌諱,應屬上述「優點」所帶來的「缺點」。

    此問題應出自于我個人,過份以「大我」或「傳教士」的意識來帶領華胄設計。如近30年來,臺灣的產業與企業經營者,多過份依賴「代工制迼」及以產品工程設計為導向的「代工設計制造」,在國際競爭上,多只著重于生產效率與成本為導向,在工業設計上,則只追隨國際主流設計方向,進行「老二主義」(Me too) 的造型設計,但華冑為了要示范「原創設計」對產業真正的價值,個人一般要求我們的設計成員,在構想發展草圖量的比例中,以1/3構想符合現有造型趨勢,以滿足客戶的現實思維,另 2/3 構想則鼓勵設計師,從市場銷費者需來為導向,進行以原創設計提升價值。我們的收費雖比外界同業髙,但我們額外付出的心力,往往比收費的人力成本更髙,此以生意與企業經營的角度來說,并不符合做生意的原則,然我仍認為,這正是我們第一代設計師應具的使命與責任!

    納金網:

    從事設計教育和設計工作這么多年以來,您認為在設計行業變化最大的是什么,不變的又是什么?

    梁又照:

    「工業設計」顧名思義,其不變的原則,應該是根據人類在工業、科學、技術發展出來的機能、功能。針對人類生活,目標市場、消費族群的需求,設計開發出在經濟環境與條件下,具商業價值的商品!

    然而在國際上,設計工作的屬性與特質,近在五十年來,隨著工業科技的演變,工業設計在學術、教育、及設計實務上,卻隨著科技的演變,正在急劇變化中!

    1)50年代自第一次工業革命:以工業方法生產工具、家具、用具。當年工業設計源自德國包浩斯學校,應用的是「形隨功能而生」(Form follow function) 的設計概念與方法。

    2)第二次工業革命:機械、電機、電氣時代,產品在多元化技術的機能、功能,及多樣化有費者需求下,?生了「系統性的產品設計方法」(Systematic Method for Designer)。

    1499043248705908.png

    圖一:應用包浩斯的「形隨合理化機能而生」,及「系統性設計設計方法」,為臺灣的中國農業機械公司設計開發,獲1968年國際工業設計社團協會(ICSID), 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 評為世界30 件優良品代表作。(圖為設計前后的作品比較


    3)第三波的信息科技時代:0與1 計算機、計算機、信息科技與信息管理,及數位及微電子技術,構成產品的造型,無機能形狀可隨,設計方法轉而以產品「形而上」追求的內涵的「語意」,決定產品「形而下」形態的設計--「產品語言法」(Semantic Approach)。

    1499043396382973.png

    圖二:應用「產品語意法」,并以商周時代、拜祭大地禮器「琮」的造形屬性:簡潔、高雅、精致,大方作為隱喻,當年計算機(計算機)產品的人、時、地、事、物:白領階級、自動化辦公場合,髙科技産品及國際化大企業所追求的屬性,設計成宏碁電腦產品的系列形象識別,及產品造型。該項成果 Acer產品系統形象識別及Acer 486計算機糸統,當年(1991)同時并獲雙項臺灣IF 獎。


    0與1人工智能、電腦換算、數位傳輸的無遠弗屆,無所不在,源起于美國硅谷,數位科技產業的產品與服務,不但無機能、機構形狀可隨,更無前例可循,工業設計的思維,在美國硅谷IDEO公司,及史丹佛大學 D-School 的推動下,更發展成為今日,以使用者情境體驗導向設計(User Scenario Experience Design) ,與跨領域協同合作的創新模式(Inter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Innovation)。

    3.png

    圖三:1990年,針對髙齡使用者視力、記憶力、動作遲緩的產品應用情境,以同理心的體驗設計方法,經情境覌察、情境模似、及實際的情境驗方式,為三泰醫療儀器公司,創新設計全球首部,以大視屏觸控互動的,手持式血糖測試儀,并獲1991 年臺灣產品形象金質首獎。


    4)工業4.0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互聯、共創、互享、分享的服務經濟時代,工業設計在設計產品時,更需要考慮到產品與使用者,在人、時、地、事,互動下的整個服務系統,而以使用者為中心,服務消費者的服務設計思維,進行整體系統性的設計思考。而當進行服務系統設計時,更需注重系統與服務對象(消費者),互動的界面與介體,使產品與服務設施符合使用者的需求。

    1499043857859396.png

    圖四:2006~2012為研華科技公司,建立以使用者情境體驗為導向的,策劃未來品方向的,前端設計機制(Early Design),并媒合臺灣髙校具工業設計系所研究生,以學合作模式于每年暑期,為該公司研發下一代商品的創新方向,并展示于公司大廳,公開吸收同仁建議。


    這就是目前人類進入21世紀,很明顯地,工業設計教育與設計工作,已因應工業科技,社會生活,經濟環境的變化下,正在不斷在「因變應變」,這才是設計工作中,唯一「不變」的法則!

    納金網:

    早年臺灣的工業設計、產品設計開發、產品企劃與管理有在您的努力下引進的,當初引進的時候有碰到哪些困難嗎?

    梁又照:

    在五、六十年代,當時我在聯合國發展方案,協助臺灣發展金屬及機械工業的「金屬工業發展中心」負責工業設計的示范與推廣工作,并先后與兩位德籍工業設計專家,為臺灣引進工業設計技術與方法,在當時過程中!我個人體驗的結論是,工業設計對臺灣產品毫無價值,大家試想,假如整個產業與企業,都只重視硬件工程技術與制造(How to Make), 與代工生產(OEM) , 對一個建全產品經營企業,必須具備的市場研究、產品策略、與產品企劃工作毫無觀念下,工業設計就等于盲劍俠或像無頭蒼蠅,當然是毫無用武之地!

    難得當年聯合國發展方案(UNDP)組織,在了解問題癥結后,增派了一位俄裔曾于美國通用汔車(GM)、通用電氣(GE)工作超過四十余年的產品企劃專家抵臺,我個人也因此有幸,以臺灣對等人員(Counterpart)身份,在一年期間協共同為臺灣產業引進與推動,產品創新策略與企劃,新產品開潑的理念與方法。

    80年代,囯際數位信息科技(IT) 產業萌芽,臺灣不少電子與數位科技精英,踏著臺灣電子代工制造的基礎,在國際市場上搶得先機,包括今日已成為執臺灣信息科技IT)應用牛耳的代表產業,宏碁計算機集團,新金寶科技集團、研華科技、全友計算機、三泰五鼎數位醫療等。當年創業,均應用上述原則,以原創設計,自有品牌起家!

    可惜的是到在90年代,臺灣敵不過世界制造工廠,大量代工生產定單的誘惑,最后淪于只重硬件技術,以成本毛利,惡性競爭的代工制造產業,構成今日的悶經濟。

    大陸領導當局,雖已覺醒中國「制造」必須轉向中國「智造」,但除「硬實力」技術、科技需永續研發創新外,對市場消費者導向、原創性的工業設計、與新產品開發,產品創新設計策略與企劃等「軟實力」,必須相對地力行與精進!

    臺灣經濟前車之鑒,實須慎防!

    納金網:

    設計也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不斷改進,電子產品的更新換代速度尤其快,如何隨時隨地掌握設計變化的訊息呢?

    梁又照:

    正如上文第三項問題與答?所示,時代隨工業科技、社會、經濟及人類生活形態,正在劇變中,工業設計工作的復雜度與困難度,正在與時俱進,但這正是我們奉獻價值的契機與接受挑戰的樂趣!也就是我們必須不斷接受新知與接受因變應變的挑戰!

    當然在信息爆炸的世代,我們設計師該如何因應?

    記得在九十年代,我曾于國際刊物上看到,進入二十一世紀必需讀的七本書,到瀏覽相關書籍后,我個人歸納對設計工作人員,必需關注的三個關鍵詞:

    1)速度(Speed): 數位科技的快速進步,影響到全球經濟與社會生活的劇變。一般專家提出,如非專業人氏,跟得上就已經很不容易!但以我們產品與服務設計從業人員來說,我們只需專注于,與人類生話福址有關部份的應用。

    2)連接 (Connection): 云端科技的數字化,人工智能的云計萛、與云與端,端與端間的髙速傳輸,是第四次工業革命前所沒有,革新性的的機能與功効。

    對我們設計從業人員來說,同樣的以關懷人類生活需求的角度,此科技「互聯」的機能,反而能協助,在解決多元素、多因素設計問題時,對問題互聯關系的整合與洞察癥結與機會(Synthesis) ,及協助跨領域專業團隊,協同「共創」時,有效洞悉(Insight) 契機!

    3)無形勝有形(Intangible):過去工業革命以來,人類以工業經濟,工業產能、的資本主義經濟,均以資金、土地、設備、生產「形而下」的產品與市場消費者在物質上的需求為導向--有形(Tangible)。

    二十一世紀,將是以人類知識與智慧的應用價值,有效利用科技服務人類,追求創造改善人類生活需求「形而上」的內涵,進入以人為本的「服務經濟時代」。

    以上三項重點,以我們的專業角度,應可容易看到我們專業的契機!

    納金網:

    您說過“高齡知識分子所追求的已不在于個人成就與得獎,而是將個人所累積的“知”與“識”的價值有效擴散?!蹦鷤€人對自己最滿意的成就是哪些?

    梁又照:

    已達八十髙齡的我,余生應在于知識擴散與傳承?;仡欉^去,如對臺灣產業服務來說,應是前項問題四中所載,在80年代,以工業設計及產品企劃與開發方法,協助臺灣電子與數位科技精英,為臺灣開創信息科技(IT)產業的先機。

    其次應是與已故英國設計專家Bill Moggridge,美國IDEO公司創辦人之一,前美國ID2 公司主持人合作,在輔導臺灣宏碁計算機轉型,所發展出目前已成國際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 培育與訓練 的D-School --使用者情境體驗設計,與跨專業協同創新模式(注:參Change by Design, Tim Brown 2012)

    1499044177330294.png

    1499044182668095.png

    圖五: 以使用者情境體驗及跨專業協同合作模式,為研華科技設計之護理推車,上具能與醫療資訊、醫藥、醫院資源,及醫生、病患、護士互聯、互動之計算機、平板,及可以標準化、模塊化、達到可符合不同科別病房需求的多樣化組合。


    納金網:

    孔子云:“五十而知天命?!蹦J為您的天命是什么?

    梁又照:

    由于個人原習機械工程,于1966 年始投入工業設計,如以工業設計的專業生涯來說,應延后以60歲為分界,此臨界點剛好是臺灣的信息(信息 IT) 產業達到最髙峰,也是該產業在《易經》干掛中「亢龍有悔」,整體臺灣經濟的急劇衰退的起點。

    在此臨界線后,剛好也是個人與 美國ID2 公司合作,創始使用者導向,跨專業協同合作的創新設計思維 Design Thinking, 于美國硅谷興起,并受國際科技業重視的開端。

    然近二十年由于國情與産業背景的差異,臺灣受「代工制造」的惰性,,大陸也受沿海六省「中國制造」慣性的積習,構成產業轉型嚴重的阻力。

    為因應世局變遷,大陸為政當局已提出,「一帶一路」的宏觀策略,及「制造」轉型「智造」的微觀執行方向。我們臺灣新領導,亦提出了「五大產業創新計劃」,「以創新推動臺灣下一代產業成長的動能」。

    然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產業與企業,其產品與服務創新價值的達成,是需長期對市場、消費群族的關懷,在設計上不斷力行、精進,始能達成。

    此必需由上而下睿智的貫撤及由下而上的力行始能達成!

    納金網:

    無論在設計行業還是在教育行業您都是卓越的前輩,分別給年輕教師和年輕設計師一些忠告吧。

    梁又照:

    如我們參考問題項目2所述,我個人一生以傳教士方式推動工業設計,絕非對現世代年青人的好榜樣,但人生苦短我們一生追求的只是金錢與生活的享受,還是包括生命的價值,終我一生達此年齡的領悟,我們一生所賺取的價值應包括金錢的價值與對社會奉獻所獲成果的價值,「大我」「小我」之間,往往是因果輪回。

    就以臺灣環境的現實面為例,由于政治、經濟、及社會面各項環境因素,臺灣地區大學生畢業的月薪,20年來,一直保持2.3K (約4.600¥)未變,而物價與生活程度不段上長,形成整個經濟社會,裹足不前的「悶經濟」芬圍,但我仍在鼓勵年青學子,「雖然目前2.3K 的薪水,只足基本溫飯,一輩子買不到房子,但如我們能以另一方面對社會貢獻及成就感價值的追求,貫以心力,我們在工作上的表現,自然能受到肯定與重視,自然能爭取到更髙的報酬與待遇!


    您還未登錄

    評論

    全部評論:1條

    shenwen2018-06-20 15:32:51

    學習了[回復]

    x
    • 智能機械臂-個性設計3D打印
    • 黑色床頭柜模型
    • Trozk 特洛克 檸檬創意USB插座
    婷婷五月色尤物国产最新在线|亚洲国产 另类 久久精品|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秒拍|99久久精品国产免费男女
    <menu id="2t3nl"></menu>

      <menuitem id="2t3nl"></menuitem>
      <input id="2t3nl"></input>
      <sub id="2t3nl"></sub>